欢迎访问智慧工程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官网!
   
智慧工程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
  
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: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
来源:智心委办公室 | 作者:木子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01 | 21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李希贵:北京十一学校校长,党总支书记,兼任国家督学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。荣获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。此文为李校长在全国教育论坛上的演讲。

     每年六月,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,高考分数成为大家谈论一所学校、一个学生不可或缺的话题,甚至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。分数把教育带到了一个机械化的重复训练之中,学生被“锻造”成了分数的工具。冷冰冰的分数如乌云遮蔽了教育本该有的合理功能,怎么办?

      有专家说: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的是,中国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。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自主发展的发动机,是值得好好琢磨的主题。学生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,在没有规划的道路上胡摸乱撞,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。只有当学生有明确的成长方向的时候,教育才能真正充满活力。所以,我们既要要走出唯分数论的怪圈,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滋养,让他们在发现自己的个性特长中明晰发展方向。

      要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 

      当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转变为追求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时,教师无疑面临着最大的挑战:曾经的教育观念、教育方式和行为,曾经的思维方式,还有宝贵经验,都需要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而转变,甚至是摒弃。发现与唤醒每一个学生,我们需要让教师们认同这种主张与价值取向,逐渐从重复训练的“分数模式”中走出来。从2007年到2009年,经过两年的讨论,学校最终形成了《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》,又通过年度的文化主题活动,让办学价值观得到全校教职员工的认可,并逐渐嵌入到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。

      学校构建起分层、分类、综合、特需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,将课程的设计与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对接。课程的改变必然带来学生的变化,进而会带来教师状态的一种变化。原来的老一套被打破了,处处是挑战,我们不得不尝试新的办法。当追求学生分数以外的综合素质发展时,教师的素养也面临着真实的新挑战:他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科教学,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、心理、志向,甚至是大学专业设置和招生、就业情况,以便为学生的选课与未来规划提供帮助。

      伴随着学生的迅速成长,教育有了新的内涵。我们发现,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与唤醒: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,来唤醒他、帮助他。随着学生的快速成长,他们的想法与个性日益鲜明,教师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。对此,有着丰富的班主任管理经验的英语(课程)学科主任侯敏华的感悟是:保持快速成长的速度,放开自己,迎接挑战。

     调整结构是学校转型的有效杠杆 

      结构开放是现代学校的一大特质,促使学校的结构形态由“宝塔型”向“扁平型”转换,即减少管理的层级,在学校教育实践的不同层面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。自2007年开始,学校实施了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变化。过去,从校长到副校长,到年级,到教研组层级,再到教师,一个校长要与一线的教师发生联系,至少需要三个层级,效率、激情和真实都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了。而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,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年级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,许多时候他们可以直接面对一线教师与教学,更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工作现状,也能够对教师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回应。

      为此,我们把学部或年级作为学校的事业部门,让其集教育、教学、科研、管理于一身,将权力和责任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这样的一个实体上。改革后的管理机构使中层部门与年级处于同一个层级,都是校长的直接下属,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较好地支撑了学校的变革,让师生沟通交流更为通畅。由于学部或年级特定的地位,这种“抵制”常常容易引起大家重视,避免管理中产生无心之弊。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融入改革的潮流中,我们营造好的氛围,允许教师有思考、彷徨、旁观的过程,让他们形成共识后加快改革的步伐。例如,学校在开始进行分层、分类、综合的课程设计时,语文和英语并没有进入,仍然按照原来的课程设计思路实施,因为当时这些课程的教师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,经过一年的思考、彷徨,特别是在其他学科的影响与感召下,语文和英语在第二年才进入,形成了主干课程加补弱类、提升类课程的设计思路。与此同时,学校也鼓励先进,先行探路。

     只有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改革,才有生命力 

      学校因为走班制、课程改革而在全国引起了一些反响。课程形态的变化带动了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转型,从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到选课走班再到学校组织形式的重建,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育人模式体系逐渐呈现出来。同时,一种现代型的学校形态也摆在了大家的面前,学校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。

      当教育少了一些行政力量,没有了行政班的束缚,学生在校园里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矩,就是最自由的了。这时,学生变得真实了,他们把好的、不好的方面全部展现在众人面前。学校呈现出新的生态:从学科教学到全人教育,从面向整体到面向个体,从教学取向到学习取向;教师从权威资源的拥有者到平等的学习指导者,并要善于指导在不同学习链条上的学生。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,有时师生要进行共同设计,多花心思研究学生学习的故事,来了解教师应该在哪个环节起作用。

      当课程、课堂、评价的挑战无所不在时,学生的潜能才可能最大限度被激发;教学知识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形式,它恰恰能决定学校生态,而只有这样的生态,才能造就彼此的唤醒、共同发展、自我反思的成长生态;只有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改革,才有生命力,仅仅在教师层面或教学层面发生的改革必定很难持久。